以数据之眼重新凝视文学星河
全国首个界定文学数据管理领域全流程的标准在京发布
当前,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不仅加速推动文学业态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也正在深刻重构文学传承与传播的格局。为解决全国各地文学数据采集的“数据孤岛”问题,促进经典文学文本的有效传播、文学文献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文学场馆跨区域的协同创新,让“文学+大数据”赋能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一份具有全国统一标准和示范意义的文学数据管理标准亟待发布。
在此背景下,4月28日,由中国作协指导,中国现代文学馆、浙江省作协、中国标准化协会共同主办的《文学数据管理与应用总体要求》团体标准发布仪式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邱华栋出席仪式并致辞。浙江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叶彤,中国标准化协会秘书长张秀春等主办方代表,浙江文学馆馆长程士庆等起草单位代表参加会议并致辞。发布仪式由全国文学馆联盟秘书长、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主持。
据介绍,此次发布的《文学数据管理与应用总体要求》团体标准(以下简称“文学数据团体标准”)是全国首个界定文学数据管理领域全流程的标准,包括基本要求和总体要求两大部分,旨在为文学数据管理和应用提供全面、系统的规范指引,促进文学数据的规范化管理与高效应用。团体标准的发布,填补了全国文学数据标准体系建设中的空白。
邱华栋代表中国作协对参与起草的相关专家和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他谈到,发布文学数据团体标准,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系统构建文学界数据治理体系的重要尝试,是中国作协和文学界在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迈出的关键一步,是文学界与科技界深度融合、协同创新的生动体现。
邱华栋表示,文学数据团体标准的起草和发布,既解决了当前文学大数据中心建设中标准不统一、数据难流通的难题,又为今后推动文学数据在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管理和应用提供了明确指引,将有力促进文学数据的共享、流通和价值挖掘,推动文学创作、文学研究、文学传播等各项工作在数据时代高质量发展。未来,相关单位要继续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推动文学数据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构建复合型文学数据专业体系;深化跨领域合作与共享,构建文学数据生态共同体。充分发挥文学数据团体标准的引领作用,通过跨领域合作与共享,构建起开放、协同、创新的文学数据生态共同体,为新时代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注入新动力。
2023年4月,中国作协批复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浙江文学馆共同打造“中国新时代文学大数据中心”。此次文学数据团体标准的发布,正是中国新时代文学大数据中心的重要建设成果。“推动制定文学数据标准,是让数据‘活起来,跑起来’的必要途径,是设定智能时代推动传承创新的‘通用语言’,也是建设大数据中心的责任与使命所在”。叶彤在致辞中谈到,在AI迅猛发展的今天,如果没有标准化的数据,再强的AI算法也难得出可靠结果。文学数据团体标准的诞生,是以标准创新推动文学治理现代化的生动注脚,更是促进文学数字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目前有据可查的我国首个文学数据方面的标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指导作用,必将在我国文学数字化发展进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程士庆在介绍文学数据团体标准起草有关情况时表示,加强文学数据管理与应用,是落实国务院关于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部署,实现全国文学资源交流互认的根基,对文学作品的保存传承、交流互动、研究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我们将联动各级文学领域相关单位,持续开展实施指导和培训,持续深化关键标准研究制定,继续推动团体标准升级和细化。”
发布会上,张秀春宣读了《文学数据管理与应用总体要求》团体标准的发布公告,中国标准化协会为标准起草相关单位颁发证书。
与会专家表示,文学数据团体标准的持续建设将为文学研究领域带来更加丰富的数据资源、创新的研究方法、紧密的协作机制以及有力的版权保护,推动文学研究在新时代取得更多的成果和突破,提升我国文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发布仪式现场还摆放了“中国现代文学馆-浙江文学馆AI智能体”,它以大模型和大数据为“双轮驱动”,是国内文学领域乃至大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的标杆项目。
本次发布仪式由全国文学馆联盟支持,浙江省质量科学研究院、浙江文学馆和新华智云科技有限公司承办。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周长超,浙江省作协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朱丽军,以及来自文学、大数据研究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代表,全国文学馆联盟成员单位代表等参加发布仪式。当天下午,还举行了《文学数据管理与应用总体要求》团体标准培训会。